手机号
验证码
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手机号
邮箱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2018/5/22 16:40:00

听翻译公司讲公示语翻译的错误观念(二)

翻译公司讲公示语翻译的错误观念


最好的公示语就是那些不引起人们关注的公示语,它尽职尽责地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现在公示语翻译所出现的错乱,不但引起公众、学者、国际人士、媒体、政府的关注,而且变成了一场群众翻译纠错运动,几乎成了全民的话题。从公示语翻译中所产生的错乱现状,可以发现人们对公示语翻译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当前公示语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十种错误观念。
6.混淆了“功能对等”和“忠实”原则
按照忠实的翻译标准,有些公示语翻译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当。但公示语作为一种有特定服务对象和明确目的的表达,只有按照它要实现的交际功能来衡量才能评估它是否适当。一切妨碍公示语四个功能实现的翻译,都是翻译错误。所以,公示语翻译一定不能拘泥于原文,不是为了忠实于原文,而是要顺从英语公示语接受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能力,做到简洁、易懂、“功能对等,转换对应”,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赵湘2006:74)。好的公示语翻译应该达到“等效翻译”,即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完全相同,在目的语中也应该是公示语。
公示语翻译的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完全没有注意到,或者根本不在乎,他们正阅读的是翻译文本(Nord 2005:65)。公示语翻译是一种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是在目的语文化的交流中充当一种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译文可以根据自身的目的对原文作调整。按照忠实的翻译标准,“小草微微笑,请你走便道”,就应该翻译为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而依照此处公示语的提示性功能,可以简单地译为“Keep off the grass”,使其与目标语言中的公示语起到相同的功能,把那些妨碍该功能的信息删除,就没有必要诗兴大发,文雅一番。又如“老弱病残专座”,依照汉语原文应该翻译为Priority seating:please offer seat forward of this sign to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而作为提示性公示语,handicapped就十分简明,一目了然,起到了目标语言的公示语提示功能,而不着翻译痕迹。
7.翻译时错误的“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直被视为公示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直接用外国的公示语来为汉语公示语寻找英语婆家,似乎外国人怎么用,我们就得照搬。语言问题还没有简单到如此地步,要真是有这样简单,也就不会出现翻译中的错乱了。还有,外国不是一个整体,除开中国以外的国家,有200多个,排除掉那些非英语国家,依然找不到一个唯一的参照。这就导致公示语的翻译莫衷一是,谁都有道理,因为某某人在某某国家就看到有这样的用法,甚至还有照片为证,让你不得不服。
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英语公示语,选取“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没有什么非议。但在“照搬”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使用习惯、风格的统一,注意各种英语的变体。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而不是一种国际统一语言,存在各种变体和中介语。English也由大写变成了小写的english,由单数变成了复数的englishes。单就一个“厕所”的英语表达,就让很多人摸不清头脑。有人认为WC太粗俗,指的是“茅坑”,可恰恰有人在欧洲发现大量使用WC。也有人认为北美最常用的是rest room,可偏偏有人指出澳大利亚人看不懂它。也有人说美国英语用washroom,英国英语要用bathroom。到底把哪一个拿来?按照国际惯例或者通行的做法,toilet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表达,但也没有必要根除掉中国人所熟知的WC。鲁迅说过,拿来以后要“挑选”,依照“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原则处理所拿来的东西。那种不顾实际一味拿来,只能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拿来以后,比较英语国家使用的不同公示语,选择那些分歧最小的作为翻译的参照。
对那些没有现成的公示语可供我们拿来,折中的办法就只有使用英语变体之一的中国英语了。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贾冠杰,向明友1997:11)。中国英语是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如我们习惯于把中国以外的一切人和事统称为“外国”,如“外国人”,“外语”“,外事处”。是否现在要一律换成international以彰显我们的开放心态?如“外国学生”foreign students换成international students;“外语学院”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换成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外事处”Foreign Affair Office换成International Liaison Office。“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是否要换成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这可不是小事。
8.翻译时抹杀文化差异
公示语有其国际性的一面,还有本土意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一些在英、美、澳等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中的英语公示语,具有明显的本土意义,如“药房”,英国用chemist’s shop,美国用pharmacy;美国人用garbage can表示“垃圾箱”,而英国和澳大利亚人用rubbish bin;美国用school of management来指“管理学院”,英国和澳大利亚人用faculty of management。首先,这些公示语是为本土公民提供的一种服务信息,其本土特色是无法抹掉的。公示语的翻译,是为了方便那些国际人士在中国能够得到足够的提示、警示等信息,并不是说他们就完全无法理解或接受目的地的文化。公示语作为一种深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信息,能够在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交流是以同为基础,以吸收异为目的。那种过滤掉文化差异的、透明的公示语翻译,似乎没有起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所以翻译那些反应中国特定文化内涵的公示语,没有必要强行使用透明化的翻译。如人们喜闻乐见的“相声”,就没有必要把它透明化为cross talk,而可以使用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comic dialogue,或汉语拼音Xiangsheng来表明其区别。
现在一说到与国际接轨,似乎就是要单一化,或者英语化,甚至美国化,希望建立一个超越民族、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普世认同的公示语标准。公共交通车辆上使用鲜艳的红色或橙色,提示公众为老弱病残提供座位,反应出对这类人群的尊重和特殊照顾。而其他国家使用银色标志表示对老人的关爱,被国际视为“人权”或“市民权”的一种体现。是否要把红色或橙色换成银色呢?佛教圣地的公示语是否也要换成基督教或者没有宗教含义的英语表达?试想把“方丈”abbot’s room翻译为Office of CEO是个什么情形。中国人所理解的“鱼米之乡”land of fish and rice,没有必要非得照搬英语中的land of milk and honey。如果在翻译时能够保留一些文化的特有项,而不影响交流,何乐不为呢?
9.以为翻译所使用的语种越多,国际化程度越高
一些地方为了彰显城市的国际化,在一些面子工程的公示语翻译中使用多种语言,有的多达六种,似乎这样国际化才名符其实。中、英、日、韩、法和西班牙语,是用得最多的语种。公交车上乘务员不断地用普通话、英语、本地方言、哑语,提醒乘客某某站到了,那个忙活劲儿真让人担心他们是否体力会透支。这真有点像初学外语的人,一定要知道用至少五六种外语来说“你好”“再见”,那样才算具有国际视野。这和一些管理、宣传部门喜欢玩数字游戏有关,觉得仅有英语的翻译就落后了。如果真有那功夫,不如仔细斟酌如何把英语的公示语用得恰如其分有用得多。用上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你已经够国际化了。
10.注重文字表述,而忽略图示
 
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主要还是采取国际通用的图形标志,语言文字只是辅助的标志。而目前大多数双语标识,主要还是汉英对照模式,很少有图示。图形符号具有直观、简明、易懂和高效等特点,通过具体形象的视觉传达,便于信息的传递,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所以图形符号在传递公共信息时要比文字更简洁和高效。据调查,带有国际标准或者国际通用符号的标志的公示语,最受欢迎(刘成益,饶培伦2005:16)。使用图形可以为来自不同语言国度的人们创造一种无国界的沟通平台,比文字更使人理解和易懂。
在这场公示语翻译运动中,还有一些问题也值得人们深思。如发展群众参与翻译纠错,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广大爱国人士到国际友好人士,甚至一个外国小学生的建议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场群众运动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但也掺杂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对于这类语言问题是不能依赖提高“群众性”的外语水平来解决的,只能依靠专业的翻译人员,甚至往往须依靠高级专家。还有就是把公示语翻译与国际接轨的任务交给本不该承担该任务的部门,如公交交通部门,政府机构。公共交通解决的是本地人的出行问题,如果有英语或者残障人士需求,才提供相应的公示语信息提示服务,这更符合实际情况。而政府机构,应当遵循国家的相关语言法规,使用法定的汉语。一旦人们逐渐明了公示语翻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难。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3]刘成益,饶培伦.外国人对我国现有公共标志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人类工效学,2005(4).
[4]赵湘.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外语教学,2006(2).
[5]赵正宣,饶培伦,刘成益.中美两国受试者对警示标志反应差异性的实例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

阅读文章:积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