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5 14:37:00
专业翻译公司和你讨论图书翻译如何“走出去”
驻马店翻译公司和你讨论图书翻译“走出去”的目标:我们中国“走出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外国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掏钱购买你的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选题对路,书的内容能激起外国读者阅读此书的兴趣和欲望;其次,翻译要过硬,要使读者像阅读他们本国图书时那样明白、随俗,并能带来愉悦;再次,就是图书封面美观以及价格合理。前两条最为重要,与翻译密切相关。
中国文学翻译界历来追求“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雅”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翻译家马爱农因翻译《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她的其他译作销量也一路看涨。但这几年,不仅有人以“马爱侬”的名字出版译作,还有人干脆抄袭马爱农的译作,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出书。
翻译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实中,翻译工作却未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例如,绝大多数文字翻译工作,至今还是靠译者利用其业余时间完成。曾经有过的职业翻译家,现在几乎不见踪迹。翻译报酬一直比写作低很多。
许多人都会记得,在很长时间里,我国的翻译图书封面,大多只署外国作者的姓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引进版图书的增多,在翻译图书封面上才渐渐出现了译者的姓名。现在,封面上同署原作者及译者的姓名,已经很普遍了,这当然是进步。
我国现行出版体制下,出版选题大多是由各专业的作、译者向出版社推荐,经出版社认可后组织出版。就对外出版来讲,从事中译外的译者多是外文系出身,他们研究的是语言转换,而对当今外国读者关注中国哪些方面的信息、喜欢哪些方面的图书未必很熟悉。他们从中国人的思维出发,往往一厢情愿地想向外国读者展现中国的文化,终因视野局限,涉外知识面不广,结果设计的选题与外国读者的需求合不上拍。有个例子正好从另一面证明了这一点,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裘小龙是一个学院派的人物,他在美国文坛很有名,不是凭写学术论文,而是靠写新侦探小说。前几年,他把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新变化写成英文侦探小说,如《夜幕下的外滩》、《石库门之谜》等,不仅畅销美、欧,还在美国得了奖。他这种针对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有所创新地介绍中国的图书的成功做法,对于推进“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