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4 11:47:00
洛阳翻译公司:品析余老的翻译理念
洛阳翻译公司:品析余老的翻译理念
余老先生说过:
①翻译常常会受到译者原来创作文体的影响,反过来,原文风格也会塑造译者的文体。
②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
③创作的高下,容有见仁见智之差。翻译则除了高下之差,尚有正误之分,苟无充分把握,实在不必自误误人。
④笔下不通,往往是心中不通的表现。
⑤诗,是经验的分享,只宜传染,不宜传授。
很多人认为外语虽然很重要,但只是一门工具。其实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读了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论文集《余光中谈翻译》之后,让我更加坚信了我的这一观点。虽然说是论文集,其实每篇文字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成,文学性很强,而且通俗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
比如余光中在书中谈到,由于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多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语句受西方的句式的影响,结果翻译成的作品让人读起来苦涩乏味,而且很多时候显得啰嗦。
比如,when的“当…的时候”;if的“如果”;and的“和”;ly的“地”;多余的“所”、“关于”、“有关”(受about和concerning影响);形容词与其形容的对象不应太远。“给”、“挨”、“遭”、“教”、“让”、“为”、“任”这类被动语态少用;消化不良的句子;头重脚轻的修饰语;画蛇添足的所有格代名词;生涩含混的文理;以及毫无节奏感的语气。
再比如,“军人应该忠于国家”,如果翻译成英语的话,就是“Asoldier should be loyal to his country”,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把翻译成的这句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军人应该忠于他的国家”,对出了“一个”和“他的”两个修饰词,而我们应该去掉“一个”和“他的”这两个修饰词。直接翻译成“军人应该忠于国家”,这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翻译,而不应该一味的拘泥于原句。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余光中认为,翻译就像婚姻一样,两相妥协才能有所成就。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语言,但只有一个信息,要将原文的原貌、原意准确如实地转化为译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译者同时具有驾驭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还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风格有 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余光中看来,作为一门艺术,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而言的,更是对思想、文化而言的。译者在进行这项集语言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时,应变通、机智、灵活地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译文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无限向原文靠拢。
余光中老先生的观点恰恰告诉了广大的语言专业学者,语言不能单单的被看成是一门工具。很多人说,学英语就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能把东方的文化说给西方听;同时,能把西方的文学带到东方来。甚至,也有人对语言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坚信不疑,觉得实用性才是生活与交流的根本。
翻译是感性的。是怎么样的感性呢?如果抛弃了翻译的“信达雅”,“输出”和“输入”的文化和文学就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匠心独运,翻译的实用性也是原地踏步的。因为时代在进步,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在逐个诞生。即使在未来,理性的翻译也许机器都能做,但是感性的翻译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