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
验证码
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手机号
邮箱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2019/10/31 16:48:00

翻译风波_翻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每年的930日即国际翻译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根据英文其实也可翻译成国际翻译节。事实上这一天也确实是全世界翻译工作者共同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或在此之前的几天,世界各国的翻译工作者都会集会庆祝自己的节日。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承担着促进各民族之间切实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使命,远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其中出了细微的差错,还会引起不少风波。今天的推送节选了中国译介学权威:谢天振教授的文章《翻译的风波》,让我们一同领略翻译风波的旨趣。

翻译风波

最近两年美国的荷里活制片人似乎对翻译特别青睐,继2003年推出情感片《迷失在东京》后,2005 年又于4 22 日在全球同步推出惊悚大片《翻译风波》英文片名是Interpreter,直译当为译员口译员,而更确切的翻译则应该译为同传译员,这样就更切合片中的意义了,因为该影片中女主人公西尔维娅正是纽约联合国会议总部的一名担任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

顺便说一下,联合国会议需要的口译通常都是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联合国的会议厅通常都设有六个供同传译员工作的包厢,行话称作箱子booth),分别翻译联合国采用的英、俄、德、法、中、阿六种工作语言。

每个箱子里通常有三个译员座位。译员们从箱子里可以看见会场里的情况,但会场里的代表就不一定都能看见箱子里的人。与同声传译相对应的则是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简称交传,常见于政府首脑、官员间的会谈,他们说一段,译员们译一段,交替进行。而同传则通常在说话者开始讲话后几秒钟、至多十来秒以后便开始翻译,这就要求译员有很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他们要在说话者还没有说完一句话时就已经猜出说话者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并立即把这句话翻译出来。

当然,在联合国大会或某些高规格的会议上,发言人通常事先都有发言提纲甚至讲话全文提供给同传译员,这为同传译员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有时发言者会脱离发言稿即兴发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所以同传译员并不能照本宣读发言稿,否则他们的工作就太轻松了。

据说上海有一位相当不错的译员为某位中央首长的讲话做同传时,首长已经脱离稿件在讲话,且举出了一连串反映国内经济领域最新发展的重要数字,而她仍然在照本宣科,并没有把原先发言稿中的陈旧数字及时替换成最新的数字,从而酿成大错,还因此丢掉了同传译员这份工作。这也可算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场不大不小的“翻译风波”吧。

影片《翻译风波》讲述的自然是一场大得多的“风波”,它与一项暗杀即将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的某位非洲国家元首的阴谋有关:同传译员西尔维娅无意中在“箱子”里听见有人在用只有很少人懂的非洲土语讨论一项暗杀阴谋,但她在向联邦调查局报告了此事后自己也很快成为凶手追杀的对象。

而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对她也并不信任,怀疑她说谎。影片就在这样的重重疑虑中展开,整个故事疑云密布,悬念迭现,扣人心弦。除了紧张曲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奥斯卡两大影星─影后妮歌洁曼(Nicole Kidman)和影帝辛潘(Sean Penn连袂出演极具号召力外,影片另一个吸引观众的卖点是:这是联合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允许导演进入联合国内部实景拍摄电影。

据说导演薛尼.波勒(Sydney Pollack)提出进入联合国内部拍片的申请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Kofi Annan)曾召集常驻联合国代表开会讨论此事。与会者一致同意准许波拉克进入联合国内部拍片,仅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在拍摄电影时能把自己拍进去,而不要用替身。

这部名为《翻译风波》的电影倒让我想起中外翻译史上、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不少确确实实与“翻译”有关的一些“翻译风波”。震撼力最大的一场“翻译风波”也许可推美国萨姆瓦( Larry Samovar)、波特(Richard Porter)等学者合作撰写的《跨文化传通》(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中〈外国语言与翻译〉一节提到的一段译事了。据该书作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在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之后,同盟国向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日本投降,当时日本首相宣布他的政府愿意“mokusatsu”这份最后通牒。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下面乐文翻译公司小编将根据影片《翻译风波》情节来阐述有关译者的道德伦理。

一、《翻译风波》中关于译者职责的道德伦理

译者只有通过自己的翻译行为满足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才能取得人类社会对其翻译行为的认可,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行为中不能给相关各方和人类社会造成任何伤害。但是仅有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是不够的,译者还应担起社会现实的责任,因为人生存于现实的社会中,社会现实的责任是对译者存在社会形态的真实反映。

换言之,译者的道德底线责任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社会现实的责任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是译者有可能完成的责任和义务。对译者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的意识形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勇于承担现实的社会责任是一项高标准的要求,同时可能会收到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质疑和责难。


二、解读电影《翻译风波》中译者的伦理

影片《翻译风波》的女主人公希尔维亚·布鲁姆是一名来自非洲在联合国工作的同声传译员,其良好的语言天赋使她掌握了一种很少人懂的非洲土著语。一次无意间她听到了一桩政治阴谋,即在联合国大会上要谋杀一名来自非洲的国家元首。希尔维亚·布鲁姆作为一名译员,在说与不说的抉择中,思想斗争了很久,最后当她向美国联邦调查局说明时,自己也陷入了被追杀中;

托宾是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他相信自己凭着敏锐的直觉可以揭穿对方的谎言,对希尔维亚也满是怀疑。当这场政治暗杀行动已逼近时,希尔维亚·布鲁姆的安全也遭到威胁,他们在互相猜疑,同时又必须合作查出真相,来及时阻止一场可怕的国际政治危机发生。

译者与其雇佣者之间是一种隐形的契约关系,译者必须忠诚于雇佣者,而雇佣者同时也保护译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当译者行使超出自己的行为能力范畴时,雇佣者是不是还会给予保护?作为一个联合国的译员,希尔维亚违反了作为一个译员的职业操守,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是一个局外人,理应保持中立的立场。

如上所述,个人的价值观、是非、善恶等伦理道德观对译者的影响都在翻译行为中得到体现。这就是《翻译风波》这部影片反应的译者伦理问题。对于希尔维亚来说,人类社会的正确价值观战胜了译员的职业操守,使她说出了她所听到的一切。从表面上看,希尔维亚违背了“圣哲罗姆誓约”,而实际上“圣哲罗姆誓约”最终的精髓是保护捍卫人类社会的真理,维护人类的“善”。

正如切特曼斯认为,“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译者这个职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敢于主动承担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责任,即,译者的职业身份和道德伦理观使译者在其内在心里主动产生了向‘善’的动机”。从这一点上看,希尔维亚的所作所为没有错误,她只是行使了一个译者对人类社会忠诚的职责,履行了“圣哲罗姆誓约”。

以上就是乐文翻译公司小编总结的针对影片《翻译风波》的资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选自:乐文翻译公司

-------------------------------------------------------------------------------------------

99%的人还阅读了:

一个优秀的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翻译员的工作能力往往决定着生意是否成功

在口译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阅读文章:积分+1